毕建东
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 ——题记
课前篇
从上学到参加工作,我从来没有迟到过,照惯例,提前半个小时,我便来到学校。可是院里已经被打扫过,地面光滑整洁,见不到半点尘屑。连续两天两夜的暴雨使山洪下泻,栅栏外河面泥流滚滚,湍急南下。岸边灌木丛生,枝叶扶疏,阵阵微风拂过,清爽中透着舒适。想来湖南岳麓书院的景致也难以与之媲美吧!
教室里,老人早已端坐在讲台前。他一边伏案习书,一边静静地等待陆续而来的学生们。他身后三块小黑板写满例字,以备早到的孩子们能安静的坐下来参照临写。例字旁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作出标识,准备课上强调、提示。
出于好奇,我偷偷的问老师:“您几点到校?”老师微微一笑,答:“六点。”
我不禁暗暗佩服,真是: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。”
上课篇
“字是人的第二张脸,我们都希望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……”
你听,
“写字能延年益寿,就像练气功。因为在动手之前,你要集中精神,头正,身直,臂要放开,脚要踏稳,力要用到笔尖……”
“横要平稳,竖要挺直,起笔要重,行笔渐轻,收笔要注意回锋;撇要把力送到尾端,捺要一波三折,露出笔锋……”
我常看到古稀之年的老人,发稀齿缺,身弓背驼。但面前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,顶虽透亮,周围却乌发浓密,根根精神抖擞;面色红润,看不到沟壑纵横的皱纹。看来写字真能延年益寿啊!
为了帮助孩子们领悟到写字要领,他搜集、整理、印制了一个小册子——《钢笔楷书字形法》把汉字分成“三角形”“菱形”“方形字”“错位形字”“斜形字”等七种类型。
他说,中国汉字虽然是方块字,但是写得绝对“方”就不好看。
比如:“八”“人”“入”等字,上面窄,下面宽,“撇”“捺”底端收笔处要在一条直线上。
“宀”字,上面宽,下面窄。“左点”和横钩回锋处要在一条线,并且盖住下部。
“江”字右半部笔划少,两横之间不能太远,如果写得顶天立地不好看了。
“食”字本应该有两个捺,但在同一个字里不能同时出现两个捺,这叫“燕不双飞”,要把其中一个改成反捺,只有“汆”“籴”“趁”“逢”“氽”几个字除外……
老师啊,您是那深不可测的梅雨潭,谁也猜不出里面流淌着多少汩清泉,甘冽香甜丝丝润泽孩子们的心田!
接下来是练习,他逐个矫正孩子们握笔姿势,俯身为孩子们书写范字。我至今还记得老师在我的练习本书写的“丶”上部轻轻落笔,似有似无,底部圆润,饱满欲滴,犹如张力十足的水滴浮现在眼前。
他随手拿着红笔,在孩子们的练习本上圈出每一个书写规范的字,遇到共性的问题,及时强调。孩子们比谁得多少个圈,谁练了多少页纸。写满25页就可以免费换取新练字本。更让敬佩的是,老人有一套完整的“小学生描红卡片”,那是几年前从沈阳带回来的,这种顺着笔画的走势凹凸不平的卡片,我从来没有看到过。透字纸是老人几十年前攒下来的,透明似玻璃,润滑似丝绸。为了孩子能把字练出个样子来,老人真是倾囊而出,呕心沥血。
老师,您是一片深山巨谷中的原始森林,敞开您的最原生态、最童真的胸怀,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,任由我们这些无知的后生们挖掘、开采。
看到哪个孩子胡乱写完一篇了事,他那和煦的目光顿时变成两把利剑。懂事的孩子随着老人的目光转移到教室两侧悬挂的条幅上,
试想,老人当年拿出何等的功夫和心血,怀着何等的热枕珍爱我国的书法艺术!
课间篇
“一只青蛙一张嘴,两只眼睛四条腿,扑通扑通跳下水,两只青蛙两张嘴,四只眼睛八条腿……”师生们围成一圈,在欢声笑语中做着智力游戏。
一次
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,同学们紧锁的眉头也很快就舒展了。第二天没有人在提及这个问题,孩子们在晃动的长绳中笑逐颜开,早把问题抛了九霄云外。只有
老师,您是世界上最璀璨的钻石,每一来光芒都折射出你笃定执著的精神,每一抹光亮都能擦出孩子们心中激荡的火花。
教室两侧排椅上是学生作业评比。分四大板块:“每日百字练习”“课上练习本”“临帖练习本”“卡片描红”。
最东面是“每日百字练习”按照作业次数多少,得红圈数量多少依次排列。每人一打,被孩子们揉搓得面目全非的练习纸,老人也都认真得抚平,梳理整齐。他最看不惯的是拖拉懒散。再看,每打上面正中间用精致的小书夹夹稳。如同刚买来的剪切整齐的备课本,再用一只长尺把这些作业卡在一条直线上。每本作业的空隙都是等距离。依次摆放其他3个板块一缕缕,一排排,这哪里是作业评比,简直是艺术品陈列。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”这背后要花费老人多长时间,多长的工夫啊!
还有老师的练习,是篆、隶、楷等各种体例的手稿,如果把它们一篇篇展开,估计得摆到海南。他一日一篇,从不间断。正在我们惊叹之余,老人却说:我不是个聪明人,但是我做到了坚持。天下无难事,在乎人为之,不为易亦难,为之难亦易。吾非千里马,然有千里志。旦旦而为之,终亦成骐骥。
此时,我脑海中浮现出两句诗。一句话李商隐对迟暮者的感叹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。另一句是朱自清乐观豁达,反其意而用之“但得夕阳无限好,何须惆怅近黄昏。”我们的老师居于后者。